瞭望|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
来源:kaiyun开云网站登录全站    发布时间:2024-03-03 17:14:08
性能特点

  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全域推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全民推进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以全方面推进兼顾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不一样的区域、行业、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实现共同富裕,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没有先例,必须脚踏实地、多措并举,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我国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一体纳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政策举措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

  ◆本组瞭望两会特别报道《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共5篇,此为第一篇,点击标题阅读后续内容 ↓

  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新华小学,学生来自当地坎底村、黄茶村、派溪头村等多个山区村落。2023年,这所乡村小学与城里小学共创“云课堂”,城乡孩子线上同上一节课,不少名师课堂入驻其中。

  柯城区是浙江省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县,按照浙江省深化山海协作工程要求,由作为省内经济强县的杭州市余杭区结对帮扶,通过“云课堂”、教师轮岗交流、教育共同体等方式,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目前,我国近3000个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全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均大幅缩小。

  这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缩影。

  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全域推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全民推进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以全方面推进兼顾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盛开的油菜花和丰富的民俗表演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感受田园春色(2024年2月4日摄)刘朝富摄/本刊

  2024年1月26日,中国电信中部智算中心发布会在武汉光谷举行,标志着中部地区最高等级智算中心算力集群正式投入运营。未来,这一智算中心将着力构建立足湖北、辐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智算算力高地。

  通过“超级大脑”赋能中部地区新发展,是我国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国坚持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分好“蛋糕”,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不一样的区域、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将发展差距转化为追赶势能。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一方面,突出强调“四大板块”,着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快速推进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的“区域底座”。

  另一方面,依托“五大战略”,打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增长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要素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增强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据统计,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49.5万亿元,动力源地区引擎带动作用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2.1%、21.4%,区域板块发展平衡性增强。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我是一名基层代表,来自农村。我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应运用更多举措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受益、增收致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说。

  近年来,我国积极创新以城带乡举措,助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乡村,持续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为实现城乡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打下基础;同时,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和冷链物流设施等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传导和平等交换。

  在城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农村产权交易,盘活县域内的自然资源、宅基地等集体资产,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和电商产业,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同时,不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非流动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马蹄甜橙专业合作社的果农运送采摘的甜橙 (2024年1月3日摄)刘坤摄/本刊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是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地。

  实现整体脱贫后,独龙江乡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草果、独龙牛、养蜂、旅游等产业初见成效。独龙江景区还成功创建为怒江州首个4A级旅游景区,曾经人迹罕至的偏僻之所,成了旅客心向往之的“养心秘境”。2023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30万元,其中有两个村达到50万元,一个村突破100万元。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实现共同富裕,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没有先例,必须脚踏实地、多措并举,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兜牢困难群体,分层分类开展社会救助。兜底、扩面、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救助保障政策向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人口延伸,社会救助制度更好地发挥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升低收入家庭收入、促进社会分配公平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众走出困境。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共保障4024万名城乡低保对象、471万名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实施临时救助544万人次。

  2023年10月,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出台意见,要求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各级民政部门加大力度开展跨部门信息比对,实时监测发现低收入人口的困难风险,分类处置预警信息。

  “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逐渐完备,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安排。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人民群众在遭遇生活困境时都能得到相应救助,实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兜住底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说。

  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抓手,着力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已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顶级规模、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为重点,逐步的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首先要保证其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23年,从中央到地方,稳就业、促创业政策密集出台,以“组合拳”稳固就业底盘: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推动就业服务扩量提质;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全方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组建劳务协作联盟,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畅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渠道……

  完善为劳动者增加收入、减轻负担的政策和制度,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着力完善按劳分配政策制度,积极采取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保障等措施;持续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把更多人纳入其中,强化互助共济功能,加大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力度;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住房问题;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热情参加公益慈善事业。

  “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劳动收入,将扩展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空间。通过‘提低扩中’,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坚实脚步。”青连斌说。

  聚焦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托稳扶好“一老一小一青年”。老人、儿童和青年是我国推动全民迈向共同富裕时着重关注的群体。近年来,我国推动养老托幼服务更普惠可及,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安康;把青年工作作为全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日益丰富。

  持续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2023年我国列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出台基本养老服务实施方案和清单,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的目标可期可盼;普惠托育服务提质增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累计新增托位20万个,努力让广大家庭都能享受到普惠便利的托育服务。

  全方位引领青年发展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多项青年发展政策,覆盖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健康等十大领域。如今,我国青年健康水平向好向强,20至24岁年龄段的青年平均身高和体重较十年前均有所提升;受教育水平大幅度的提高,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岁至29岁的青年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到近100%。

  “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迈进。”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谭国鹤说。

  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村民门前屋后花木成林,村里兰花基地幽香扑鼻。2022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2万元。

  在这里,幸福生活不只是“吃穿不愁”。村民清早能够在“花园一样的”乡间小道上漫步,到村里党群服务中心“健康小屋”测血氧、量血压,有意见建议或诉求还可以到“棠棣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心声。

  这样村美人和共富的图景,正在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持续努力中徐徐铺展。我国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一体纳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政策举措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凝聚民心民意。基层立法联系点被形象地称为立法“直通车”“连心桥”,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形式。

  在浙江,义乌市人大通过后宅街道李祖村“大樟树下议法议事”、江东街道“天幕圆桌会”等,近距离获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在重庆,沙坪坝区人大开发“沙磁民议厅”基层立法征询小程序,向群众颁发有辨识度的荣誉证书、感谢信、聘书与奖杯等,提升参与立法的自豪感……各地基层立法联系点整合资源、畅通线上线下渠道、创造总结特色方式,最大限度吸收百姓声音。

  近年来,我国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持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通过种种实现形式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得到践行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满足人民发展需求、保障人民发展权益的价值取向和显著优势,是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在政治层面的生动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说。

  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富口袋也要富脑袋。2023年夏天,一场“乡土味儿”的篮球赛从黔东南大山深处“出圈”,让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火遍”全网,折射出农村地区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

  不仅是在贵州,遍布全国乡村的“农家书屋”、城市里的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一处处别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一个个舒适宜人的文化景观,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物质富裕、精神丰盈。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不断推进,文明新风在广袤农村落地生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加强;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发展“生态富美”。2023年6月,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迎来“升级版”:浙江、安徽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从单一资金补偿向资金、产业、人才多元补偿新模式升级,从共同保护走向共同富裕。

  进一步健全长效补偿机制,有利于推动我们国家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区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保护主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最新数据,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份、13个流域(河段)探索开展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共同富裕,持续放大生态文明建设新优势,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诚说。

  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助力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有一艘特殊的“共富方舟·健康守护”医疗船。船载着专业医疗团队,每月到2~3个偏远海岛精准开展巡回医疗,让每一位渔村群众都能享受到与城市水平接近的医疗服务。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加速“扩容”“下沉”。

  目前,全国已经有7100多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推荐标准,占比超过68%;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持续壮大,2023年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超过5000人;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6月底,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超过70%。

  “全域”“全民”“全面”,擦亮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成色、底色和特色。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路线图”更加清晰。

  中铁八局的工人在渝湘高铁重庆黔江段黔江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工地施工(2024年2月18日摄)杨敏摄/本刊

  ◆近年来,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方面各领域政策制定和实施均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为促进青年就业,我国逐步建立健全包含政策宣介、需求精准摸排、岗位指导推荐、培训实习、就业心理咨询、创业咨询扶持等在内的就业服务长效机制

  小朋友在浙江省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玩耍(2023年5月9日摄)黄宗治摄/本刊

  ◆我国持续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发力破解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

  ◆着眼未来,宜进一步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加大政策供给、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共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现政策红利、企业微利、群众福利有机统一

  ◆打通为老为幼服务的“最后一米”,我国以社区嵌入为抓手推动服务“进门入户”,努力让养老托育“离家不离社区”

  2月1日,在常州市钟楼区荷花池街道,钱金秀老人在家中洗脚。卫生间的适老化改造方便了老人的居家生活。新华社发(陈暐摄)

  ◆个人养老金试点工作开局稳健、起步有序。各金融企业开发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持续扩容,截至2023年10月,可供选择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达739只。在试点一周年之际,开户人数已超过5000万

  ◆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导致,应当理性地正视问题并加紧妥善解决,为今后全面推广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为促进个人养老金制度行稳致远,今后需要从合理降低门槛、加大税收优惠、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浙江省慈溪市民政部门设立移动助浴车,免费为老年人助浴。图为在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岗墩村,一位老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进入助浴车洗浴(2023年12月24日摄)胡学军摄/本刊

  ◆我国持续健全动态监测、分层分类、综合救助等多项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各地构建“大数据比对+网格化排查+常态化走访”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化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实现从紧盯“在册对象”向关注“风险对象”拓展

  ◆“近年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快速缩短了审批时长,社会救助更显速度和温度。”